top of page
Search

解說佛學與科學的關係

  • Miranda S.
  • Apr 7, 2016
  • 7 min read

前言

正文

1. 佛教的定義

2. 佛學的根本理論

3. 科學的定義

4. 佛學與科學的相同之處

5. 佛學與科學的相異之處

總結

參考資料

前言

愛因斯坦曾言:「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宗教能夠解答科學提出的疑問,這宗教一定是佛教。」一名近代偉大科學家能說出這樣的話,想必佛學與科學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宗教與科學,大眾普遍認為兩者是矛盾的,宗教有迷信的色彩,是感性的,而科學是理性的。事實並非如此,當中的核心理論—佛學,涉及理性的討論,這與科學建立一道橋樑。兩者雖在不同的學術範疇中,它們卻可互相印證。在以下的內容中,文章先說明佛學的定義和根本理論,然後定義科學,接着比較佛學與科學的相同和相異之處,從而有助理解兩者的關係。

正文

1. 佛學的定義

佛學即佛法之學,是佛教義理的核心,涉及理論性的問題。佛學所探討的主題是以人生解脫為中心,並論及宇宙現象兩大部分。佛學所探討的方向有佛教的思想體系、源流、發展之闡述等。而涵蓋範圍包括佛陀所宣說的教法,以及弟子、後世宗師、歷代學者,以佛陀的教法為依據,加以解說、抉擇、闡論佛教的各種學說。教法內容上,佛學分為理論與實踐二方面,包攝教、理、行、證四法,這是以一個務實和解決問題的態度來助世人修行解脫。

2. 佛學的根本理論

佛學的基本義理是緣起法,這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也是宇宙最基本的規律。緣起法指事物藉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法則。 這是佛陀從觀察生老病死的因緣中證悟出來的道理,當中解釋了世間一切事物出現和運作的道理,也是修行解脫的依據。「因」是指引伸後果的最直接的內在原因,即主因,而「緣」是指受外來的條件推助的原因,即助緣。佛經記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意謂因為有此因,才會有彼果的生起;此因生,彼果自然現生。因緣互相配合下,便會結出果來。相反,「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若因緣改變了,果自然也隨之而改變;若因緣息滅了,便不能結出相應的果。因此,在佛學中,佛陀認為一切萬物皆由因緣聚散而生滅,換句話說萬物因受條件變化而改變而展現出無自性的本質,因緣即空。

3. 科學的定義

根據《朗文中文高級新辭典》,科學定義為反映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按研究對象可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以及總括和貫穿三個領域的哲學和數學。如按實踐的不同聯繫,可分理論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等。韋氏字典將科學定義為對自然界從觀察、研究和實驗中所導出來的一門系統的知識。當中科學對事物的解釋是可以被重覆驗證和預測的。

4. 佛學與科學的相同之處

緣起法與科學的關係可從空間和時間上作分析。

在空間上,佛學和科學皆證明了任何事物都有相干性,是互相依存,不可單獨存在。「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說明了事物的出現(果)是因有另一事物的出現(因緣),若缺了因緣和合,果是不會生的。而所這裹所生的果亦可成為另一個果的因緣,影響別處的事物,故世間事物都是互相依存。在科學中也印證了緣起法的出現,尤是在化學的領域上,各種化學方程式中有着因與果的關係。例如在光合作用中,因是二氧化碳和水,緣是光能,當因緣相合,便結出果—葡萄糖和氧氣。相反,如果當中缺少其中一項條件,即是二氧化碳、水和光,因緣消除了,自然生不出相應的果(葡萄糖和水)來。可見任何事物都是依賴其他事物為生,在佛學與科學中,兩者在對因緣的探索有着不謀而合之處。

在時間上,佛學和科學皆提出了事物是無常的特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含意謂因生果、果變因,兩者不停變化。甲事物可以是乙事物的主因或助緣,亦可以是丙事物的果。重視學業成績的想法生出性格勤力的果,性格勤力生出學業成績好的果,可見性格勤力是因亦是果,因果相續,沒完沒了,事物與事物的關係不停變化而沒有固定的狀態。此外,事物本身亦是無常,水瓶既是存水的器皿,也可作為攻擊人的武器。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緣)下,事物(因)的功能和意義(果)也不同。《中論》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一切事物都是在假存(暫時和不實在)的狀態,名字也只不過是一個假名,所以說因緣皆空。科學中也按緣起法,帶出物質是無常和無我的。量子力學第一條原理是物質二重性。它指出了物質在微觀世界裏可以表現為佔有空間的質點或微弱的波動,質體和波動一體二元。正如水是液體,也可化為氣體(蒸汽)和固體(冰),遇上不同的助緣,事物的狀態也不同。又例如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是不會被消滅,它只會以轉化的方式存在。可見物質沒有固定的相,本質是無常的,不停變化。另外,量子力學的第二條是不確定性原理。這是指微觀粒子的正確位置、方向、大小等性質不可能同時被準確量度得到,粒子是以或然率存在,因量度的方法(緣)會影響到粒子(因)本身,使所得的結果(果)不同,微觀粒子亦是無常。由此觀之,佛學和科學皆闡明了在時間上物質具有無常和無我的本性。

此外,科學能印證佛學中的業力。

首先,佛學中的自己所作的業是不會自己消失的亦在科學可見一斑。「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當眾生思慮而蓄意去作不同的業,便會招感與業相應的業報,期間曾作的業是不會消失的,只會留待因緣和合,時機成熟,種子才會結出果來,自作自受。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中也體現這個道理,當中的慣性是不會自己消滅的,事物如無外力推動,是不會自己改變,靜者常靜,動者常動。靜物(因)遇上外力(緣)則動(果),動物(因)遇上外力(緣)則轉向或停止或加速(果),而所施的力只會對該物件有所作用。這也證明了因果業報像物理中的力學一樣,事物只有在因緣的作用下才會有所變化。

另外,佛學與科學中的因果關係是可驗證的。佛學中的因果是可驗的,《法句經》曾提到:「諸法意為導,意主意造作。人若染穢意,或語或〔身〕行,苦事則隨彼,如輪隨獸足。諸法意為導,意主意造作。人若清淨意、或語或〔身〕行,樂事則隨彼,如影之隨形。」當中說到若以清淨的心而說話和行為,快樂便會跟隨,如影隨形,反之亦然。可見種下善業的種子,在業力的作用下,最終會得善報,反之亦然,這是可被預測的。在科學上,科學中的理論是可被重覆驗證和預測其結果,例如在化學方程式中,碳加足夠的氧會生二氧化碳,其結果是被預測的,而且多次重覆步驟都會得出相同的結果。因此,科學和佛學在理論上也呈現了可驗證和可預測的特點。

此外,「業力」和科學中的力皆是無形相,觸不到,看不見的,但是存在於宇宙和生命之中,影響着事物的運作。業力是無形的,但卻能牽引眾生在生死輪迴中流轉,因果相續,構成前世、今世和來世。從科學的角度,這猶如無形的萬有引力,它影響着星體的運行和眾生的活動。因此這佛學和科學中的力在也是具有影響力的。

此外,佛學與科學對生物的看法相似。《毗尼日用錄》云:「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佛佗在二千五百年前已得知水中有數不盡的生物,直到十五世紀末葉,科學家發明了顯微鏡,才證實佛陀所說的。另外,「一人身中骨有三百六十,毛孔九萬九千,脈有五百,筋有五百,蟲八萬戶。」可見佛學早已發現身體是由很多的細胞構成,由此看來,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科學與佛學對生物學有着共同的看法。

5. 佛學與科學相異之處

佛學與科學由此可見並不是完全處於對立的階段,佛學的哲理與科學息息相關。然而,兩者在本質上存在分別。

首先,佛學與科學的目的不同。潘宗光教授(2009年)在著作佛學的目的是讓眾生透過修行,依着苦、集、滅和道四個步驟來做,得以離苦得樂,獲得解脫。佛學這些理論是說給不同程度的大眾聽,為提高普遍性,佛教當中亦滲了不少神話傳說,從而讓他們知苦,明白世間萬物皆空,因緣果報對自身輪迴流轉的影響,讓他們明白修行的重要性,每人也有完全離苦的可能性,從而作出積極的抉擇,要作正業,建正解,最後能獲得解脫。然而,根據王萌所說,科學的本質是探求事物的規律,對象是客觀的環境,與解決個人的問題無關。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科學更深層的目的是推動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佛學和科學的研究範疇不同,科學是以理性為基礎的知識體系,以現實的客觀存在為研究範疇,進行的是形而下的研究,在於探討事物的本質規律。而佛學則是研究超現實的,進行的是形而上的研究,試圖超越現實的有限性而走向無限性。因此在內容上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分別。

總結

本文講述了科學與佛教的關係,兩者在世人的眼中好像是對立而排斥的,但實際上佛學卻是一門很科學的理論。它們的關係好像是同根生,當中的佛學的內容與科學都有共通之處,包括佛法的中心緣起、業力和生物觀等。兩者能夠互相印證,佛陀所說的道理能以科學的方式來證實,只消時間上的分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長朱清時先生也因此說「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佛學大師已經在兩者此等候多時了!」但兩者在目的上是截然不同的,佛學主張要世人知苦,離苦得樂;而科學則是探討自然界中的各種規律。從此觀之,個人認為佛學所探求的自然規律可以說是科學的一種。

參考資料

  1. 《佛光大辭典》「佛學」條: 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2. 釋衍空編《正覺的道路──智者的足跡和開導》。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頁72。

  3. 《雜阿含經》卷十二。(T02,No. 99,p85a)。

  4. 《長阿含經》卷十。(T01,No. 26,p485a)。

  5. 葉立羣編《朗文中文高級新辭典》。香港,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2010年第二版,頁245。

  6. 《韋氏字典》「科學」條: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science

  7. 《中論》卷四。(T30,No. 1564,p33b)。

  8. 《大寶積經》 卷五十七。(T11,No. 310,p335b)。

  9. 《法句經 》卷一。(N26,No. 9,p13a) 。

  10. 《毗尼日用錄》卷一。(X60,No. 1114,p146b)。

  11. 《增壹阿含經》 卷三十。(T02,No. 125,p714a)。

  12. 潘宗光著《心經與現代管理》。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第一版。

  13. 潘宗光著《佛教與人生》。香港,中華書局,2009年4月第二版。

  14. 王萌撰〈佛教與科學關係中的融攝現象〉。刊於《雲南社会科學》,2004年第二期,頁73-75。

  15. 周文華撰 〈科學的信仰與信仰的科學〉《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科學版》,2012年第二十五期,頁 66-70。

 
 
 

Recent Posts

See All
TCM and Western Acne Treatment

ABSTRACT Acne vulgaris is a common chronic skin disorder over decades throughout the world. It is caused by different etiological factors...

 
 
 

コメント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Me
  • Facebook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